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的浪潮中N配资,的故事尤为令人唏嘘,2022年登顶新势力销量榜首的企业,不到三年便从巅峰跌落至破产边缘。
2025年6月,当\"哪吒还钱\"的讨薪横幅出现在哪吒汽车总部,创始人方运舟与维权员工对质的新闻登上媒体头条,人们不禁想问: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新势力,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溃败的?
1
从\"魔童\"到\"英雄\"再到\"败寇\"
2019年夏天,国产动画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横空出世,创下50亿元票房神话。就在同一年,刚刚起步的哪吒汽车也成功通过借势营销,成功打开了市场认知度。
这一年,哪吒汽车首款量产车型N01以不足6万元的补贴后售价切入市场,被戏称为\"升级版老头乐\",当年销量突破1万辆,跻身新势力第四名。
2020年,哪吒汽车迎来关键转折。
原北汽新能源高管张勇加盟担任CEO,推出两款战略车型:定价13.98万元起的(丨)和5.99万元起的。
其中,哪吒V凭借A0级SUV定位和极致性价比,迅速成为\"价格屠夫\",帮助哪吒在2022年以15.2万辆的销量超越\"蔚小理\",登顶新势力销冠,估值也飙升至250亿元,一时风光无限。
然而,命运的转折来得如此之快。
2025年初,当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续集上映时,哪吒汽车却已深陷绝境。
1月销量仅110辆,同比暴跌97.76%;三大工厂全面停摆;累计被执行金额超1.4亿元;供应商围堵总部追讨60亿元欠款;员工讨薪事件持续发酵,甚至曝出\"公司账上只有400元\"。
更讽刺的是,2025年6月,就在哪吒第二部电影热映期间,合众新能源被申请破产重整,创始人方运舟被限制高消费,原CEO张勇早已退步抽身。
从\"魔童\"到\"英雄\"再到\"败寇\",哪吒汽车的命运比戏剧还要戏剧化。
2
战略摇摆:低端路径依赖与高端化幻灭
哪吒汽车的溃败,首先源于其战略定位的严重摇摆——在低端市场难以盈利的情况下盲目冲击高端,最终陷入\"两头不靠\"的尴尬境地。
张勇执掌哪吒后,延续了其在北汽新能源时期的B端市场经验,将哪吒V打造为\"电动车界的拼多多\",以5.99万元的起售价主攻网约车和下沉市场。
这一策略在短期内确实见效,2022年哪吒V和U系列贡献了公司90%以上的销量,助力哪吒登顶销冠。
但低价换量的代价是惨重的财务亏损——数据显示N配资,2021-2023年哪吒汽车累计亏损超180亿元,单车亏损高达4.5万元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也为了摆脱低端化的品牌形象,哪吒汽车在2023年仓促启动了高端化战略,但这成为了一次致命的战略失误。
当年上海车展,和GT两款中高端车型被推至展台C位,售价区间上探至20-34万元。
然而,缺乏品牌积淀和技术支撑的\"高端化\"更像是一场豪赌,最终,斥巨资打造的哪吒S月销量长期徘徊在千辆以下,GT车型更是昙花一现。
与此同时,在高端车型投入过大研发和市场资源的同时,原有主力车型哪吒V和U系列却因技术迭代滞后逐渐失势,面对比亚迪、五菱等强大对手,只能被动挨打2023年,哪吒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6%,2024年进一步腰斩至6.45万辆。
\"拆东墙补西墙\"的资源分配,最终导致哪吒\"低端卖不动、高端没人买\"的恶性循环,背后反映的,其实是哪吒汽车对市场趋势的严重误判与战略定力的缺失。
3
管理失控:披着新势力的外衣的传统车企
如果说战略失误是哪吒汽车溃败的明线,那么管理体系的全面失控则是贯穿始终的暗线,这家披着新势力外衣的企业,骨子里却充斥着传统车企的思维和决策模式。
与蔚来、小鹏等依靠风投发展起来的新势力不同,哪吒汽车走的是\"地方政府联盟\"路线——南宁国资委通过民生新能源持股13.16%,江西宜春国资持股11.2%,浙江桐乡国资持股8.9%,再加上安徽、四川等地投资平台,国资系合计持股超过35%。
这种\"多地国资参股\"模式虽在初期提供了资金与订单支持,但随着规模扩大,利益分配不均与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。
2024年,面对哪吒的困境,三地国资曾签署50亿元投资协议,资金缺迟迟未到账,正是这种弊端的集中体现。
与此同时,高管团队的权力博弈进一步加剧了管理动荡。
创始人方运舟与原CEO张勇的理念冲突日益公开化——方运舟作为技术出身的前奇瑞高管,更注重产品研发;而张勇作为销售老将,则坚持\"先上量再求质\"的市场策略,但对于品牌打造,这两位老板都只能说是一知半解,早期成功的哪吒营销,更像是一次碰运气的结果。
哪吒品牌既没能打造出蔚小理那样的高端形象,也没有像零跑那样让自己的高性价比形象深入人心。
作为投资人的周鸿祎曾在直播中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张勇:“你什么都不明白!你看看小米演示”、“能不能学学雷军”、“很多人说‘哪吒停产了’,鬼知道”你在干什么!”
高管如此,底层员工的状态更是可想而知。
2025年春节期间,哪吒发生\"客服辱骂车主\"事件——由于长期欠薪、士气低落,值班客服在未挂断电话的情况下辱骂维权车主,被录音曝光后引发公关灾难。
从战略决策到执行层面的全线失控,使哪吒汽车最终陷入了自上而下、由内而外的死亡螺旋。
4
技术短板:错失智驾机遇
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从\"电动化\"向\"智能化\"转型的关键阶段,核心技术储备的匮乏成为了压垮哪吒汽车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数据显示,2021-2023年哪吒汽车的研发费用率仅为5.2%,远低于行业平均12%的水平。
2023-2024年,当小鹏、华为等厂商城市NOA功能陆续落地,蔚来、理想全力投入全栈自研,连同样走性价比路线的零跑也拿出可圈可点的成绩时,哪吒的智能化研发却陷入停滞。
翻开哪吒汽车的产品线,至今只有2024年8月推出的哪吒S猎装版的其中一个版本搭载了激光雷达,至于最新的端到端无图智驾技术等等,在哪吒的官网和宣传中都是闻所未闻。
实际上,在研发投入原本就不足的情况下,哪吒贸然的高端化加速了产品线无法兼顾的局面,最终产品力落后的局面早已命中注定。
当新势力进入密集的淘汰期,大众、Stellantis等国际巨头在中国寻找技术伙伴时,哪吒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零跑、小鹏拿下百亿级技术授权,自己则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次上岸机会。
5
总结
对哪吒汽车而言,破产重整或已成为最可能的结局。
2025年6月,合众新能源被申请破产审查,累计被执行金额超1.4亿元,潜在出路包括被传统车企收购、国资主导重组或部分资产剥离,最近曾有媒体传出,丰田有意收购哪吒,但很快被丰田中国和哪吒双方否认。
最令人忧心的还是四十万哪吒车主的售后保障——随着4S店大规模关闭、配件供应链断裂,\"车机断联、维修无门\"的投诉在社交平台激增。
回望2019年那个夏天,当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呐喊响彻影院时,哪吒汽车或许真的相信能够逆天改命。
但如今,哪吒汽车的一地鸡毛却用自己的兴衰诠释了另一则商业真理:在残酷的汽车市场,仅凭口号与热情远远不够,系统性的战略定力、高效的治理结构与扎实的技术积累,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。
不知道今天的方运舟在面对员工讨薪,焦头烂额之际,是否怀念过当初在奇瑞专心钻研技术的时光?如果当初不离开奇瑞,一直执着钻研新能源技术,对奇瑞和他来说,或者都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,不至于今天这样一地鸡毛。实际上,接近或者了解方运舟的人都知道,他身上是浓浓的奇瑞理工男的特质,完全不适合做一个企业家。
也许方运舟更后悔的是,当初要是不引进张勇,哪吒小步快跑,稳扎稳打,不盲目追求销量,也会不会存活得更久一些?
可惜一切都不能从头再来,一切都没有如果。你怎么看哪吒汽车的倒下,评论区见。
盈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